中央党校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10月31日下午,中央党校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中央党校全体校委成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秘书长,校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教师代表,学员代表和媒体单位代表共1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主持会议并讲话。现将研讨会发言摘要刊发,供读者学习参考。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加强党性修养
· 中央党校省部班学员、中央巡视组副部级巡视专员 宁延令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紧密结合思想工作实际,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是党员党性修养的关键所在,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偏离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治立场上的人民性是党员党性修养的根本所在,如果人民性缺失,我们党就会脱离群众,失去执政根基;中国共产党是用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铁的纪律写入党的章程,如果纪律缺失,我们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丧失领导力、战斗力,丧失先进性、纯洁性。因此,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党性主要体现为:思想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政治上根本立场的人民性;行动上铁的纪律性。在党性修养中,思想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是关键,政治立场上的人民性是根本,行动上铁的纪律性是基础。我们要抓住关键、立足根本、强化基础,加强党性修养。
一是进一步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加强理论学习,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感悟和增强理想信念。《共产党宣言》向全人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大趋势,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从俄国十月革命炮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巩固发展。今天,在中央党校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认真回顾党的历史,从历史经验中感悟和增强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并不屈不挠地为之奋斗。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长征就是一次坚持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党和红军历经挫折不断奋起,靠的就是心中的远大理想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执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种种困难和阻力,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建设了大庆,甩掉了贫油帽子;发射了“两弹一星”,攀登了世界科技高峰。坚持改革开放,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条件怎样艰苦,挫折怎样巨大,只要理想信念坚定,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成功。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坚定理想信念。
联系思想工作实际,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当前,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信与坚守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情况: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全面性、科学性理解不深刻,艰巨性认识不充分,理想信念动摇,盲目信奉西方价值观,追捧西方的生活方式;有的甚至放弃初衷,不信共产主义信迷信,烧香拜佛求好运等等。这些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当今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结合中国实际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自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自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是进一步强化政治立场上的人民性。
从马克思与我们党的领导人的经典论述中,感悟和增强政治立场上的人民性。《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经典论述,都从理论上阐明了人民性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员领导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始终坚守人民性的根本政治立场。
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中,感悟和增强政治立场上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在95年奋斗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从革命初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无不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来确定我们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在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同我们党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不论在什么阶段、什么时期,我们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坚守政治立场上的人民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增强责任担当,不断自觉坚定政治立场上的人民性。当前,在我们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领导干部不敢担当、对人民不认真负责的情况。这与党向人民负责的要求格格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表率。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勇于为人民担当,敢于为人民负责,勤于为人民做事,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己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
三是进一步强化铁的纪律性。
从学习中认识增强铁的纪律性的重要性。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员领导干部要从这些经典论述中,认识遵守铁的纪律重要性,自觉严守铁的纪律。
从回顾历史中认识增强铁的纪律性的重要性。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并率先遵守和执行。在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用铁的纪律统一党的意志、军队的意志;用铁的纪律统一党的行动、士兵的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加强纪律性革命无往不胜,加强纪律性事业就向前进。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明党的纪律,自觉遵守纪律,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
从联系实际中认识增强铁的纪律性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新的巨大成功,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在严峻考验面前,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滑坡,行为失范,走上违纪违法之路。面对严峻考验,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纪律意识,用铁的纪律约束自己,领好班子、带好队伍,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廉洁性。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认真学习、带头执行党章党规党纪,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四个服从”。坚持廉洁自律“高线”,守住党的纪律“底线”。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把纪律挺在前面,坚决同一切违纪现象作斗争。特别是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自觉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刻领会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
· 中央党校中青一班学员、吉林省副省长 姜有为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形成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强化党内监督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从严治党的鲜明立场和坚强决心。
这次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是党和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历史的选择,全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开创了治党治国治军的新局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维护中央权威、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将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全会着重强调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求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党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责任,坚决防止和纠正执行纪律宽松软的问题。各级党委(党组)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党内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必须执行党章党规确定的民主原则和程序。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各项要求越来越规范明确具体,将进一步使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庄重起来。
全会着重强调加强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要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重点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加强党内监督,并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将进一步夯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落实好从严治党的各项措施。
全会强调要抓好关键少数,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坚守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立场,必须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凸显了关键少数的重要性,突出了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
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需要深刻领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新要求。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强化看齐意识、规矩意识,扎紧制度笼子;坚持民主集中制,解决好如何议、如何决、如何行的问题,积极参与组织生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需要深刻领会加强党内监督的新要求。要自觉接受监督,要敢于实施监督。带头执行好廉洁自律准则,坚决同特权现象、腐败现象作斗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管控和制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抓好简政放权,促进行政便利化,优化服务发展的软环境。需要切实承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要切实树立起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在业务工作中体现出来,积极调查、研究、整改分管领域党组党委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形成与市场完全对接的体制机制,发挥优势、放大优势,加快培育新经济形态,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理路
·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宋福范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集中研究了党的建设问题,对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大部署和制度安排,这对于党和国家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全会精神,厘清其中所蕴含的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理路。
一份文本中的关键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其思想的载体。厘清这些关键词及其相互关系,就把握了其思想的理论逻辑。按照逻辑顺序,可以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中梳理出如下15个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关键少数,理想信念,纪律严明,根本宗旨,集体领导,党内民主,任人唯贤,组织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权力监督,拒腐防变。这些关键词按照逻辑关系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六中全会精神的主题。这涉及1个关键词即全面从严治党。第二个层次,是六中全会精神的宏观思路。这涉及3个关键词,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第三个层次,是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部署。这涉及11个关键词。就是关键少数、理想信念、纪律严明、根本宗旨、集体领导、党内民主、任人唯贤、组织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权力监督、拒腐防变。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渐次展开,构成了六中全会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思路。
关于全会精神的主题,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六中全会精神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为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反复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破解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主要着眼点在于改造客观世界,是为破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而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主要着眼点在于执政党自身建设,是为破解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虽然改造客观世界始终是党执政必须解决好的中心课题,但其成效归根结底是由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成效所决定的。全面从严治党,因而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六中全会深刻地总结了这些历史经验,着眼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和制度安排。
关于全会精神的宏观思路,就是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三个方面来展开。作为六中全会提出的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手段,这三个方面从宏观上建构了全会精神的总体框架。关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特别是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着力研究的两个重大问题即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加强党内监督,从很大程度上讲,正是保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手段。制定两部党内法规的重要目的,就是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为保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适应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要求,围绕搞好自身建设所开展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党的自身建设的平台和载体。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而党内监督,作为政党内部监督主体依据党规党纪通过各种监督方式保证监督客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活动,本质上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
关于全会精神的具体部署,就是通过关键少数、理想信念、纪律严明、根本宗旨、集体领导、党内民主、任人唯贤、组织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权力监督、拒腐防变等重要措施,将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落到实处,以保证我们党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有机整体。它们构成了六中全会精神的整体部署。
第一,聚焦党的组织骨干。就是抓住关键少数。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由其在党的组织体系中的骨干地位所决定,无论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还是党内监督,都成为理所当然的重点人群。其中,六中全会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特别强调,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在党内监督方面特别强调,主要是领导干部。
第二,发挥党的组织效力。政党的有用性来自于它的组织性,而党的组织性来自于全体党的组织成员能够做到在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党之所以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希望做到“心往一处想”;之所以强调严明纪律,就是希望做到“劲往一处使”。理想信念和纪律严明保证我们党同心戮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我们党的组织效力。
第三,坚守党的宗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党通过在实践中践行群众路线,以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规范党的组织关系。理顺党的组织关系,党的组织才能运转有序。要通过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理顺领导机关内部的关系,打造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通过党内民主,理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的关系,使党的组织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要通过任人唯贤,解决好选人用人问题。
第五,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积极健康的锐利武器,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
第六,保证党的组织纯洁。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由这一特点所决定,反腐倡廉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此,厉行权力监督,拒腐防变,建设廉洁政治,必然成为在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 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孟鑫
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建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先后修订并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基础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些举措鲜明地体现了党中央着力用制度管党治党,即通过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从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等多方面健全制度机制,使党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健全完善,进而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第一,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党的领导,建立起来的各项制度就不可能调整党内各种关系,也不可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脱离党的领导来谈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必然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必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制定党内监督条例。要充分发挥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健全定期报告工作和廉洁从政情况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大党章第三十三条增写了干部选拔监督的内容,增写了党重视监督干部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总之,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制度的建设。伴随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六中全会在党内监督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充分表明,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制定出来的制度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党内监督制度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各项规定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这一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违反这项制度。党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党内监督效力。党内民主是实现党内监督的前提条件,而加强党内监督又不断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无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
第三,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是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讲话中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把制度建设好了,形成一切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传统和行为习惯,才能够有效地避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制度的可行性和约束力决定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实现了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一套结构科学合理、运行流畅有序、职能明确高效的执政党监督制度体系是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党内监督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我们必须更有效地加强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作为一名党校教师,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提高,更要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校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关心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当今,中央党校校委也为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生活创造了很好条件。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作为党校教师,要把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作为提高自己思想理论水平的重要契机,加强自我监督,树立神圣的使命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敬畏使命,敬畏职责,敬畏课堂,敬畏科研”,坚守党校教师的初心,为党校事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阶段的关键会议
·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沈传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针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三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在空间与时间、世界与历史的坐标上标示出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我们处于什么环境、站在什么方位、面临什么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如何准确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关键阶段,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特别需要一次党的全会来集中予以回应。从这个角度上看,六中全会是党在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之所以说这次全会是关键会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六中全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加油站”。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但我们也发现,社会上有人错误地认为中央管得太严了,要求“松一松”;迈的步子太大了,要“收一收”。同时,还应该看到,过去一段时间党内“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据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这次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着眼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实绩,着眼于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实践,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强大政治动力。这次全会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围绕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和加强党内监督进行周密部署,有利于解决党内问题、打消社会疑虑,进一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是六中全会为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定盘星”。认真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为保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完成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就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我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严重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新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作出部署。这一准则对实现拨乱反正和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促进党的团结统一,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推进,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内政治生活部分存在政治性、原则性不强,时代性不够,战斗性差,有庸俗化的现象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规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成为迫切需要推进的重大党建任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六中全会坚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明确了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关键、首要任务、根本要求、根本保证、重要内容、重要目的、重要基础等,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准确刻度和明确遵循。这对今后严肃认真开展党内生活,保障党的战斗力、提高党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是六中全会为加强党内监督制定了“路线图”。从历史上看,我们党一贯注重党内监督。1926年4月,广东的党组织就建立了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检查委员会。这是我们党的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和党内监督机构。1927年党的五大决定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党内监督条例。但总体来看,监督制度体系化不够,监督威力还显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要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六中全会根据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论述,全面修订十几年前通过的试行的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提出了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重点是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提出了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提出了建立党内监督体系,即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这就为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明确了路径、画好了图纸。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途径
·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祝灵君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继承和发展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优良传统,立足于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新实践新探索,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制度规定,为新形势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
围绕学习党内政治生活新准则,就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遵循谈三点体会。
第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资格治国理政,领导十三亿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除了其历史承载、历史功绩和最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同之外,还因为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然而,中国共产党拥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并不意味着党员、干部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自动获得。相反,如果没有一个巩固和保持的内生机制,先进性和纯洁性终将丧失。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除少部分工人党员之外,绝大部分党员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在这样一个党员群体中实现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成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难题,需要全体党员坚持长期的甚至艰苦的党性修养。所以,刘少奇指出,“党性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
党性修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党内政治生活。1929年古田会议强调了党内生活的政治化、科学化,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制定了“怎样做个好党员”22条规定,延安整风奠定了大规模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基础。新中国建立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总体保持了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但是,一段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党内政治生活受到损害,党领导的事业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入手,坚持用制度和改革的方式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什么时候丢掉了党内政治生活这个“过程”,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丢掉“起点”和“终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丢掉了“灵魂”。
因此,党内政治生活的意义除了“共产党员本质的改造”,还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起点和前提,起点差之毫厘,终点谬之千里。
第二,新形势下必须更加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十八大前后,我国GDP排名达到世界第二,这标志着我国正步入“发展起来”的新阶段。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不仅要破解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系列矛盾与难题,如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还要积极应对一些国家的围堵打压。应当说,这些矛盾和难题日趋突出,都是坚硬的“铁”,需要深水攻坚、壮士断腕、背水一战。
然而,面对各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执政疲劳综合症”在党内悄然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党员干部缺乏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和艰苦环境的考验。比如:党委班子中“一个人说了算”;民主生活中盛行“好人主义”;“无欲则刚”“自由主义”有所抬头;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依然存在;党内事务中搞“团团”“伙伙”,外人进入不得;党内谈心谈话制度形同虚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形式化、庸俗化,等等。如何在这样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中解决好自身问题,不断增强“四自”能力,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党要打“硬”的铁,首先必须自身“硬”。因而,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就成为管党治党的基础。
第三,《准则》在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上做到了精准发力。《准则》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做了周严的制度设计。一些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以下我略举几例。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精神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今天不缺物质,缺精神。许多腐败官员在忏悔中都声泪俱下地表示:走上犯罪道路,一个重要原因是理想信念动摇、精神空虚。因此,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上给党员干部解疑释惑: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必须信,为什么共产主义必须信,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风成于上,俗成于下;变之上者,效俗而易迁;变之下者,效迟而可久。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在党内形成一股强大的示范之风和满满的正能量。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当前,我们党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面对国际国内各种严峻挑战,必须有严密的纪律和统一的意志,这是全党理性的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为全党凝心聚力再出发,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在全面深化改革“新长征”路上攻坚克难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个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一方面,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反对“一言堂”、反对“山头主义”;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1930年7月22日,党的全国组织会议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根据党的主观的条件,来确定党内民主的范围的扩大和缩小。”当前,坚持和扩大党内民主,必须更加重视畅通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途径,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六中全会明确规定:党员有权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提倡实名举报。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立好干部标准、精准识别好干部、把好干部用起来,就会鼓励人人都做好干部,党内政治生态自然山清水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些年全国发生了一些贿选案,反映出一些地方党组织用人导向的深层次问题。对此,六中全会作了明确规定:坚持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行为,坚决禁止向党伸手要职务、要名誉、要待遇行为,坚决禁止向党组织讨价还价、不服从组织决定的行为;针对干部“不作为”问题,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党内关怀和激励机制。要求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
此外,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内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的基础性制度方面,在制止党内说假话、做“两面人”、阿谀奉承方面,在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等方面,《准则》都坚持精准发力,做出了具体而管用的规定。
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会议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新形势下,这个愿景依然是全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奋斗目标。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保持这份初心和理想,始终维护党内政治生态山清水秀,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新境界。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